【钦差大人】
吉坛管理员

发帖月入十万不是梦!
精华: 3
发帖: 481
元宝: 6540516 分
吉币: 188635 元
注册: 2007-10-31
|
#0
发表于 2025-05-21 00:10
短消息
引用
|
端午:一个节日的多重生命。新吉利用户将获得(1800元宝,即18吉币)
端午节又到了, 街角的老太太摆出了青绿的菖蒲与艾草, 小贩的推车上堆满了棱角分明的粽子, 龙舟在城市的河道里划出长长的水痕。 这一切都如此熟悉,又如此陌生。 人们照例过节,却鲜少有人追问:我们究竟在庆祝什么? 端午,这个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, 在现代文明的冲刷下,已经裂变为几种截然不同的存在。
商家的端午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狂欢。 超市里,粽子礼盒堆积如山,咸甜之争成为每年必演的戏码; 电商平台上,"端午特惠"的横幅刺目地闪烁; 连咖啡店都推出了"龙舟拿铁",尽管那拉花与龙舟只有最模糊的形似。 节日的内涵被掏空,填充以消费主义的狂欢。 屈原若看到自己的忌日变成这番景象,不知会作何感想。 商家们将端午肢解,只留下最能刺激消费的部分,其余则弃如敝屣。 人们买椟还珠,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,忘记了节日最初的意义。
对大多数人而言,端午不过是日历上一个红色的标记,是法定假日带来的短暂喘息。 他们吃粽子,不是因为缅怀先贤,而是因为"端午节就该吃粽子"; 他们挂菖蒲,不是为驱邪避疫,而是因为"祖辈都这么做"。 节日的仪式被保留,灵魂却已消散。传统成为一种惯性,一种无需思考的行为模式。 人们享受假期,却不在意假期的由来;他们参与仪式,却不理解仪式的含义。 这样的端午,徒具其形,不具其神。
而在某些角落,端午仍然保持着它最初的模样。 汨罗江畔,年迈的祭司吟唱着古老的祭文; 乡间村落,老人教孩童用五色丝线编织长命缕; 学者的书斋里,研究者正逐字校勘《楚辞》的异文。 对他们而言,端午不是商机,不是假期,而是一种需要守护的文化基因。 他们知道,端午起源于对自然时序的敬畏,发展为人文精神的寄托, 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忠贞、对生命、对自然的独特理解。 这种理解,是任何商品都无法替代的。
三种端午同时存在着:消费的端午、惯性的端午、文化的端午。 它们彼此交织,又彼此排斥;相互渗透,又相互消解。 我们大多数人游走其间,时而为促销心动,时而因传统感动,却很少驻足思考: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端午?
或许,答案不在于非此即彼的选择。 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它必须活在当下,必然要与时俱进。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端午是否商业化,而在于商业化是否吞噬了端午的精神内核; 不在于人们是否记得所有习俗的由来,而在于这些习俗是否还能唤起某种超越物质的价值认同。
当剥开粽叶时,我们能否想到《离骚》的"长太息以掩涕兮"? 当观看龙舟竞渡时,能否感受到那种"路漫漫其修远兮"的精神跋涉? 端午的真正意义,不在于外在形式如何变化,而在于它能否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, 能否让忙碌的现代人在某个时刻停下脚步,回望来路,思考去处。
端午的生命力,恰恰在于它的多重性。 它既是纪念,也是欢庆;既是回顾,也是前行; 既是个体的沉思,也是集体的共鸣。 当三种端午能够对话而非排斥,互补而非消解,这个古老的节日才能在现代社会中获得真正的新生。
菖蒲依然青绿,江水依旧东流。端午的故事,还在继续书写。
请本主题回复:端午节,吉利心水坛愿你的人生充满精彩! 管理员就会在你的回复用户名加上1800元宝,即18吉币。 生活就像一场旅行,不在乎目的地是哪里?只在乎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-展望2025. 用一句诗意的话来总结过去展望未来那就是“逝水流年流云追梦”,继续加油吉利的家人们! 再次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吉利的大力支持,让我们联手继续打造更加权威、和谐、文明的吉利论坛!
活动时间:2025-05-21至2025-05-31 活动参与方式: 在活动主题留言:端午节,吉利心水坛愿你的人生充满精彩! 例:端午节,吉利心水坛愿你的人生充满精彩! 管理确认无误后回复:@【吉利用户名***】1800元宝已到账!(表示赠送元宝都已到账) 声明: @吉利家人,此次活动的派送只能领取一次。
【粉墨】 回:@吉利家人,点 我的钱包,进入页面点 积分兑换(即元宝与吉币兑换) 【粉墨】 回:@吉利家人,点 我的钱包,进入页面点 积分兑换(即元宝与吉币兑换) 【粉墨】 回:@吉利家人,点 我的钱包,进入页面点 积分兑换(即元宝与吉币兑换)
[ 此贴被钦差大人在2025-05-21 00:11重新编辑 ]
|
|
|
人之相惜惜于品,人之相敬敬于德,人之相交交于情; 人之相拥拥于礼,人之相信信于诚,人之相伴伴于爱。 |
|